眼下,正值草莓上市季节。一大早,老李和老伴儿就在自己的草莓大棚里忙活开来,除草、清沟、采摘、装箱……,短短的一上午,他接到了几个客户打来的电话。
老李全名叫李屏锋,早年是瑞昌赛湖农场的一名村干部,现如今已是瑞昌远近闻名的“草莓大王”。他还是一名农民党员,无偿传授大棚种植技术给乡邻,带着大伙儿共同走上致富路。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草莓市场,李屏锋又大胆地试种火龙果,开始了自己的二次创业路。
第一个吃螃蟹
2000年,草莓还是一个新鲜玩意儿,一颗草莓有时贵过一只鸡蛋。那时的李屏锋,还是一名村长,听着光鲜,可微薄的工资根本养活不了家人。偶然机会,老李从电视上看到大棚种植草莓的信息。想了两个晚上,他毅然选择了辞职,凭着敢闯敢拼的冲劲,成为瑞昌第一个大棚种植草莓户。
李屏峰租了地,搭起了棚子,准备大干一场。没想到,一开始就栽了一个大跟头。因为经验不足,新种上的草莓苗看上去绿油油,没过几天竟然全死了。当时以为是化肥用多了,结果不是,又找土壤的原因,结果也不是,最后才发现是水的问题。最初的两年,拿老伴的话来说,他基本是穷折腾,根本没赚钱。
这次经历,让一心扑在草莓地里的李屏锋明白,种草莓光用心不行,还得用脑,蛮干不行,还是要靠技术。为尽快掌握草莓种植技术,他报名参加了农业培训班,订阅了种植报纸,还经常只身前往杭州等地拜师求教。摸索出经验后,李屏锋心里有底了,他从最开始的草帘子换成了高标准的大棚。他种出的草莓品种多样、个头均匀,一斤装15个左右,为了达到这一效果,他和家人几乎天天泡在大棚里。草莓秧苗底料用的是从乡下养殖户里买来的鸡粪和鸽子粪,草莓坐果一枝花有六七朵花,只留三朵中心花,保证它的个头和形状。
致富不忘乡邻
“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喜欢从事种植业的了,其实干这一行还是很有意思的。”在满是花海的草莓大棚里,李屏锋随手摘一个成熟的草莓高兴地对记者说。李屏锋用自己种植草莓的事现身说法,他家两个儿子读大学的费用就是靠他种草莓赚来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