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标题:共青城市失地农民合伙开公司谋出路
手上拿着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的拆迁款,不知干什么?
中国江西网九江讯 2013年“昌九一体化”启动,在当年8月,共青城市江益镇荷塘村因“大学城”的项目建设,全村被征收。两个月的时间,荷塘村就完成了搬迁任务,全村600多户村民,各自拿着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不等的补偿款,开始谋求新生活。
习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 钱多了真不会“花”
“2013年年底,所有村民就搬出了原来的荷塘村。寻找新的住所不难,难的是如何转变身份。”江益镇荷塘村村主任盛新贵告诉九江晨报记者,以往村里的居民大部分都是靠种地为生,是“实打实”的农民。而征地之后,村民就不得不从务农转变为务工或者经商,不然只能是失业。
“对于少数一直在务工的村民来说,征地之后身份转换很容易。但对大部分传统农民来说却很难。很多人怀揣着近100万的补偿款,却不知道做什么。”盛新贵介绍,保守的农民会把钱存进银行,因为他们认为“安全第一”。也有一部分农民选择做生意,但由于缺乏经验,往往并不成功。
盛新贵表示,村集体也会对这笔钱的使用做适当的引导,传播一些理财、生财的知识。但由于征地后,村民分散在各个地方,很难和村集体形成互动。“我们有一位村民,拿手上的补偿款开了一家茶楼。之前我们也不知道他有这个打算,直到茶楼开始营业,他才告诉我们。结果由于没经验,茶楼经营不善,今年便关门停业,几十万元就这么损失了。”盛新贵表示,除一些有经商经验和外出务工经历的人,大部分村民并不能有效支配这笔大额补偿款,所以村集体决定筹建一家公司来引导村民“花钱”。